核医学科室是医学诊疗的重要分支,其放射性药物和设备的特殊性决定了科室安全管理的极高要求。无论是放射性药物泄漏、设备故障导致的意外辐射,还是患者突发紧急情况,都可能引发辐射暴露风险。如何确保医护人员、患者及环境的安全?科学预案+实战演练是核医学科室必须筑牢的“双保险”。
一、核医学科室为何需要“专属”应急预案?
辐射风险特殊性:放射性物质泄漏、放射性废气/废水处理异常、患者检查中突发呕吐或晕厥等,均可能引发辐射扩散或人员污染。
法规强制要求: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》《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》等明确规定,核医学科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。
公共安全责任:一旦放射性污染扩散,可能威胁医院其他科室及周边环境,预案是阻断风险传播的关键防线。
二、核医学科室应急预案的5大核心要素
1. 风险评估与分级管控
高风险场景:放射性药物配制泄漏、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容器破损、患者突发呕吐导致药物污染等;
中低风险场景:设备故障中断检查、辐射剂量监测异常等。
需根据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响应流程。
2. 应急组织架构
总指挥:科室主任或辐射安全负责人(需持有辐射安全培训证书);
辐射安全员:负责辐射监测、污染区域划定和去污指导;
医疗救援组:处理患者突发状况(如过敏反应、放射性污染);
后勤保障组:协调防护物资、污染区域封锁与疏散。
3. 标准化处置流程(以放射性药物泄漏为例)
立即响应:触发报警→疏散无关人员→封锁污染区域(设置警戒线);
辐射监测:使用便携式辐射检测仪确定污染范围与剂量;
污染控制:穿戴铅防护服、双层手套进行去污(吸附材料清理→表面擦拭→二次监测);
人员处理:受污染人员进入专用洗消间冲洗,留存衣物并监测体内污染;
信息上报:2小时内向医院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环保部门报告。
4. 应急资源清单
防护装备:铅衣、铅眼镜、铅手套、防护面罩、一次性隔离衣;
监测工具:便携式辐射剂量仪、表面污染监测仪;
去污物资:吸附垫、去污剂(如EDTA溶液)、密封废物容器;
急救药品:针对放射性污染的促排药物(如普鲁士蓝)、急救箱。
5. 持续改进机制
每季度检查防护设备有效性,每年更新预案(参考最新法规和科室设备变动),每半年开展联合演练。
三、核医学应急演练的“三大实战模式”
1. 情景模拟演练
案例设计:模拟“放射性药物分装时玻璃瓶破裂,药物洒落”,演练人员穿戴防护装备、封锁现场、去污处理的全流程。
关键点:检验防护服穿戴速度、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划分准确性、废物封存规范性。
2. 多部门协同演练
联合医院安保部(负责疏散)、后勤部(处理放射性废弃物)、急诊科(救治受污染人员)开展综合演练,重点测试信息传递效率和跨部门协作能力。
3. 患者突发状况盲演
不提前通知,模拟“患者在SPECT检查中突然呕吐导致放射性药物污染床单”,考核医护人员快速隔离污染源、安抚患者、启动洗消程序的能力。
案例参考:某三甲医院核医学科通过盲演发现洗消间排水管道未封闭,可能造成放射性废水外溢,立即加装防漏装置,避免环境风险。
四、让预案“活起来”的关键行动
全员培训:新员工必须通过辐射安全操作考核,全员每季度复训;
可视化指引:在配药室、检查室张贴应急流程图,标注防护装备存放位置;
数字化管理:使用辐射监测数据自动报警系统,接入医院应急指挥平台。
五、总结:预案是底线,演练保安全
核医学科室的应急预案不是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用科学管理将风险关进制度的笼子。唯有通过持续演练与改进,才能让核医学科室在危机面前临危不乱,实现“零严重事故”的安全承诺,为患者筑起“看不见”的生命防线。
全国服务热线400-8601059
咨询电话0512-66371109